林芝市水利局

政府信息公开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开稿)

发布时间: 2022-04-09   浏览次数:   【字体:


林芝市水利局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611



1  林芝市水利发展现状

2  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2.1  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2.2  林芝市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2.3  林芝市水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  水利改革与发展总体目标与布局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原则

3.3  规划水平年

3.4  规划依据

3.5  规划目标

3.6  规划重点

3.7  总体布局

4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4.1  加快城乡饮水水源工程建设

4.2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3  推动牧区水利发展

4.4  重点水源工程

4.5  开展重要河湖综合治理

4.6  突出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4.7  缺电地区电力建设

4.8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任务总体情况

5  水利改革与管理类建设的主要任务

5.1  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信息化

5.3  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试点研究,落实补偿措施

5.4  依法治水,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

5.5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5.6  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5.7  健全水务法规体系,提升行业能力

5.8  完善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能力

6  实施效果分析

6.1  与政策及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6.2  社会效益评价

6.3  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7  保障措施

7.1  科学编制规划,指导水利建设

7.2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项目落实

7.3  拓展投资来源,稳定水利投入

7.4  强化建设管理,健全法规体系

7.5  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7.6  引导公众参与,共同实施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1号文件及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林芝市水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28.75亿元,是十一五完成投资的6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市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尼洋河综合治理与保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无点地区电力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一批改善林芝市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水利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水利改革与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十二五时期是林芝市水利投资最大、水利建设成效最显著、农牧民群众从水利建设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水利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提高最快的时期。林芝市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亟需提升,洪水泥石流灾害频发依然威胁林芝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依然突出,饮水安全巩固提高问题、电力人口覆盖率达标问题、农田灌溉水利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水生态保护任务仍较为艰巨;四是水利管理能力尚不能满足要求。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林芝市承前启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林芝市明确提出了稳步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工作重点。为突出重点,达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促进林芝市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按照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启动自治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藏水规〔2013146)文件精神,在林芝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十三五水利发展的规划编制,重点开展林芝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林芝市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同时,探索符合我国西部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 林芝市水利发展现状

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素有西藏江南东方瑞士等美誉。林芝地区恢复成立于19862月,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回、门巴、珞巴、傈僳、独龙、纳西、怒、土家等10个民族和僜人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地区。2015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林芝地区和林芝县,设立地级林芝市;林芝市设立巴宜区,以原林芝县的行政区域为巴宜区的行政区域;林芝市辖原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米林县、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朗县和新设立的巴宜区。

2  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2.1 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2.1.1  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对水利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全面系统阐释了党的治藏方略,明确提出了六个必须的战略思想,突出强调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为切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扎实做好新时期水利援藏工作,林芝市十三五水利发展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地区边情民情水情,解决广大农牧民最关系的吃水、用电、灌溉和防洪问题,不断提高水利基层支撑能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护好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关系,坚持走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路子,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加强林芝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准确把握水利发展需求,林芝市水利发展仍处于夯实基础、归还欠账、提质增效、奋力赶追的发展阶段,水利工作必须从工作的大局出发,把水利建设放在优先扶持的重点区域,着实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林芝市水利自我完善、自我造血能力。

2.1.2  林芝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对水利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林芝市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原则,牢牢守住“五条底线”,以稳定为前提、以产业为抓手、以民生为根本、以生态为支撑、以党建为保障,创新进取、真抓实干,把林芝建设成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际生态旅游区、藏医藏药特色区、重要的高原特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全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确保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努力争当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排头兵。

结合林芝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水管理先进的基本要求,确保在十三五时期增强水利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针对当前各县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设防洪减灾、水源地保护、水源改造及净水工程、电力调度中心及小水电工程等,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用水用电,改善民生。通过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改善水环境,实现防洪安全与水利风景一体化,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修建草原灌溉工程,提高载蓄量,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加强边境地区水利建设,确保边境地区人们安居乐业。在自治区的统一安排领导下,提升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科学的水利管理框架体系。

2.1.3  各区县存在的问题对水利发展的要求

(1)  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亟需开展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如工布江达县境内巴松措湖泊淤塞,湖区沿岸沙化、植被破坏严重;林芝县八一镇尼洋河河道淤塞,水环境日趋恶化,需通过尼洋河八一城区段水环境治理工程,改善水环境,实现防洪安全与水利风景一体化;波密县境内易贡湖区沿岸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需通过易贡湖综合治理工程,减少周边土地沙化等。

(2)  县城及部分村镇防洪形势严峻,需加快城区防洪堤工程建设,确保防洪安全。随着各县城的不断发展,县城新区的防洪难以适应城区建设进程,新区防洪问题逐渐凸显,如工布江达县新城区防洪、巴宜区尼洋河及雅鲁藏布江周边乡村防洪、波密县新城区防洪、米林县新城区、察隅县新城区、朗县新城区防洪,墨脱县乡镇防洪等。同时需要针对雅鲁藏布江、尼洋河、里龙河、南伊曲、扎绕沟、加玛沟等全面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山洪沟灾害治理,达到防洪减灾、水土保持的目的。

(3)  县城及乡镇的供水工程由于水源保证率低、规模小、建设年代久远、管护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管道老化、水池损坏、水浑水脏等,无法满足新城区发展以及乡镇用水需求,需尽快建设新城区水源地以及乡镇供水工程。如波密县自来水厂始建于1997年,设计供水规模5000/天,水源地位于波密县桑登村,由于设计标准低、规模小,随着波密县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增多,县城扩大,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波密县著名旅游景点之一位于水源地,游客流量大,水源标示被破坏,水源地保护难度加大,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确保居民安全用水,波密县新城区水源地建设十分迫切。

(4)  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亟待加强电源工程及电网工程建设。如工布江达县康玉电站装机过小且独立运行供电保障及可靠性差,无法满足农牧民的用电,农村电力系统覆盖率及稳定性亟待完善和提高。波密县目前全县共有大中小电站共计33座,其中一座波堆电站在建,农牧民的用电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新建小型水电工程,补充当地电源缺口,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波密县部分乡镇人口增多、发展特色加工业,现有电网不能满足农牧民用电需求,个别乡镇农网出现报废、带病、老旧等情况,农网改造工程十分必要。现状波密县县城用电主要来自尼足一、二级电站,但尼足电站的运行并不能保障正常供电,县城内电力供应不足,用电矛盾非常突出。墨脱县水电站装机过小且供电保障可靠性差,无法满足农牧民的用电,新建噶弄沟满给电站以及农网改造工程,在推动当地经济的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将改善群众生活。

(5)  林芝市多数区域山高坡陡,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洪涝灾害频繁,对农业危害较大。灌渠大部分坐落在高陡坡上,多为土质简易水渠,没有衬砌,遇强降水易导致边坡失稳,渠道垮塌,难以保证农业用水安全可靠,损失严重。旱灾致使每年都有一部分农作物因灌溉不及时而减产,大部分草场没有灌溉设施,长期以来干旱缺水,草原载蓄量小,致使当地牧业及旅游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增效工程、草场灌溉建设工程十分迫切。

2.2林芝市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为林芝市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保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水利部对口援藏为林芝市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吸取先进的治水理念,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和技术保障,形成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水利援藏工作新格局,创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以民生为本,使水利工作深入人心,造福于民,从基础生活生产保障上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时期治水思路和内涵以来,由全面战胜转向合理控制,从过度开发转向可持续利用,从事后治理转向优先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成为人水和谐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为林芝市水利生态发展、可持续开发、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理念支撑。

2.3  林芝市水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林芝市水利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林芝市海拔平均3100m,而最低处却只有900m,就高度来讲要低于西藏其他地区,是世界陆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复杂的地形地貌,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稳定性差,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2)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及灾害预防工作任务艰巨。

(3)  农牧民生产生活聚居点的分散,流动放牧的生活方式,居住地点不定,加大了供水、供电、防洪等民生问题的解决难度。

(4)  地广人稀、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条件决定了工程建设成本较高,综合投资偏大,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微乎其微。

(5)  当地经济总量偏低,财力弱,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来源单一,项目经济综合投资高,效益差,回报率低,融资难度大。


3 水利改革与发展总体目标与布局

3.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治藏方略,紧紧围绕2018年林芝市率先全面建成符合中央要求、符合西藏区情的小康社会,践行236”发展思路,即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两大目标”,着力打造和谐、幸福、美丽“三个林芝”,重点抓好惠民生、抓投资、保生态、强产业、促创新、保稳定“六件大事”,坚持高起点、前瞻性、全面性、节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的原则,积极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突出水资源保护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坚持西藏自治区水利厅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思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保护生态为前提,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和大力推进水利基础公共服务。从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以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亮点,水利管理与改革为突破点,围绕民生水利、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线,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促进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抓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水增效四项任务,深化粮食及牧草灌溉、城乡防洪、城乡供水、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水资源保护及河湖健康保障、水利服务六项体系,为林芝市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

3.2  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民生优先,共享发展

基于林芝市的水资源特点,合理确定水资源开发目标和任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防避结合,治理水患,尊重自然,确保用水安全。坚持民生优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牧民。

(2)  统筹谋划治理,协调发展

按照轻重缓急有序开展,促进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将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相结合,协调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统筹大江大河治理与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全面提升治水能力。

(3)  科学发展,人水和谐,空间均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和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成为林芝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

(4)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节约保护

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效率控制、纳污控制,逐步转变原始的用水方式,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节水控排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水资源保护。

(5)  坚持水生态文明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

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将资源、景观、民生、文化融合贯通,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水生态文明示范项目。

(6)  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

坚持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导作用,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坚持市场化、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和管理。强化水利体制改革与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把水治理纳入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该管的要管严管好。工程与制度建设同步,建立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7)  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完善水利管理体系

坚持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充分考虑水利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构建有利于增强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完善的水利制度体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从战略高度将林芝市作为水利管理与改革的先行地和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建立水利科技创新机制,以水利科技进步推进水利现代化。

3.3  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3.4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八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相关文件;

(3) 《水利部第六次援藏工作会议》,水利部,20138月;

(4) 《水利部第七次援藏工作会议》,水利部,20159月;

(5)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水利部,20138月;

(6) 《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水利部,20141月;

(7)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43)》,环境保护部、水利部,20143月;

(8) 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西藏自治区水利厅,藏水字[2014]166号;

(9)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藏政办发[2014]72号,20147月;

(10) 《西藏自治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西藏自治区水利厅,20094月;

(11) 《林芝地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初步设想专题报告》,林芝地区水利局,20096月;

(12) 《尼洋河八一镇城区段水流改道危害预防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报告》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33月;

(13) 《林芝地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芝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

(14) 《林芝地区统计年鉴》,林芝地区统计局,2009年~2013年;

(15) 《西藏林芝地区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2月;

(16) 《西藏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制度汇编》,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201212月。

3.5  规划目标

3.5.1  发展目标

(1)  节水供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保障供水安全

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乡镇供水工程解决农村及乡镇供水问题,加快城市饮用水源地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改善城镇供水现状,同时采取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安全应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非工程性措施,提高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城乡供水标准和应急能力,达到供水安全优质的目标奠定基础。

(2)  认真抓好六小水利工程,夯实农村水利基础,确保民生安全

民生水利是水安全保障的首要任务,认真抓好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电开发、水土保持、农牧区水利、河道治理及重点城镇防洪等六小水利工程,确保民生安全,是直接关系到林芝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工作。要积极组织实施农牧区人饮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对已建人畜饮水工程必须加强建后管理,积极建立用水户参与的多种形式的管理组织,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快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节水增效项目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努力建成以节水灌溉为主的高效农牧业示范工程。抓紧实施小水电工程,扩大供电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加快农牧区水电建设步伐。通过开展监督执法工作落实三同时制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对重点区域的水利项目进行监督、监测,继续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对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以预防优先,先拦后弃的原则,防止人为的水土流失,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水系的扰动和损坏。集中解决农牧区主要灌区和饲草料基地用水问题,积极做好牧区草场水利试点工作。继续抓好八一镇河道治理及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建立林芝市防洪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库,完善动态化管理。

(3)  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防洪安全

防洪减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的治理中,争取到十三五期末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通过尼洋河流域综合整治、城市防洪、中小河流域治理、乡村防洪工程、山洪地质灾害和冰湖灾害防治工程等,以主要江河两岸人口相对密集的乡镇、大面积易淹农田和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保护对象,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冰湖灾害防治目标,构筑和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乡村防洪及山洪沟、冰湖灾害治理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林芝市防御特大洪水的能力,确保县城和沿河重点城镇的防洪安全。

(4)  防治水污染,有效保护高原河湖生态,保障生态安全

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力度,重点建设八一镇城区段、福清河整治工程;对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治理与保护,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河湖治理与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促进水生态自然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水利建设中融入水文化、水景观,促进人水和谐,为将林芝建成生态旅游城市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5)  进一步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

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三大职能。切实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强化政府职能、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必然要求。林芝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以及环境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应对机制,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落实各项应急方案,增强政府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6)  实施科教兴水战略,提高水利发展科技含量

加强技术培训与交流,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冷湿田改造技术等,推广信息化管理,在工程规划、设计、防汛、管理等领域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7)  落实水利投资

现代水利建设应逐步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促进水费、电费、河道采砂收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以电养电、以水养水等政策的逐步贯彻实施,确保水利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促进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观念早日形成。

(8)  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

目前,林芝市水利发展仍存在重建轻管的思想,部分水利工程不能产生最佳效益。十三五期间应逐步推行水利工程有偿服务,以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完好率,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林芝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6  规划重点

根据林芝市水利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轻重缓急,本次规划重点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  在以防为主的传统治理方针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对重点河段的综合治理和控导疏浚,采用多种治理方式,工程措施与生态环境自然和谐。实施察隅县、波密县、工布江达县、米林县和朗县新城区,以及尼洋河八一城区段河势控导工程等城市防洪工程,建立县一级城市的防洪体系,力争实现县城防洪达标,对主要江河的重要河段进行治理;实施尼洋河河口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尼洋河及县城重要河段的清淤和控导疏浚工程。

(2)  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保障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巩固建设61区农村饮水工程,提升供水质量,提高应急能力,确保民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城镇供水工程,实施城镇安全饮水目标,消灭由于供水水质不合格而导致的地方病,保障饮水安全。

(3)  重点建设农电覆盖区的局域电网,进行现有小水电站的维修技改或扩容,以及农网的建设项目,扩大通电率,提高用电水平。主要抓好波密县和察隅县的农网改造、电气化改扩建,改善乡镇地区的用电质量和供电保障程度。

(4)  结合林芝市发展旅游、绿色经济等定位,规划实施一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重点建设重点水源区、重要水利工程及河段、河道上游区的水土保持工程,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明确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防治措施,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遏制对水土资源的破坏,保护、恢复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5)  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工程与管理同步建设的原则,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整合分散水利资源,研究制定长效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依法治水、以水养水、以电养电。关注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部门职能,全面开启水务一体化改革,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用水水费、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征收机制,拓宽水利投融资平台,研究生态补偿机制。

(6)  重点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灌区节水增效工程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乡推进项目。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以半农半牧的工布江达、朗县草场灌溉和饲草料基地,整体推进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灌区节水与改造工程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建设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增效项目,使林芝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4.35万亩,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系数。

(7)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采用校企联合、项目依托的方式,培养技术人才,解决关键问题,加强项目储备,加大与设计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宽思路,推动工程前期工作。把深化水利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8)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转变林芝市用水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保护,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确保林芝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将易贡湖综合治理工程和尼洋河综合治理与保护等重大水利工程作为林芝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生态修复、资源保护、防洪安全与水利风景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7  总体布局

林芝市水利十三五规划的总体布局,要优先考虑民生水利,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问题,在全面完成主要江河湖泊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农牧业灌溉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水利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形成合理、高效的水利发展格局。

4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围绕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按照初步建立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的要求,结合林芝市2018年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基于当地水资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确定十三五期间,林芝市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城乡饮水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牧区饲草料基地和操场灌溉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重要河湖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缺电地区电力建设等工程。

4.1  加快城乡饮水水源工程建设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乡镇供水工程、城市饮用水源地工程的建设与维护等工程措施,同时采取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安全应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非工程性措施,解决农村及乡镇供水问题,改善城镇供水现状,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城乡供水标准和应急能力,达到供水安全优质的目标奠定基础。

4.1.1  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根据林芝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多数饮用水源无水源保护和水质净化措施的供水现状,针对农村饮水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林芝市水资源量丰富但时空分布差异大、汛期河流泥沙含量普遍较大、枯季受结冰影响供水时间较短等特点,十三五期间,结合牧区水利建设,满足牧民冬季和夏季对饮水的要求,在牧民定居地区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方式,建设牧区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牧区饮水安全保障程度。

4.1.2  加强乡镇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维护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结合地形、城镇化程度和发展目标、水源条件、供水设施等,整合资源,集中供水,形成规模,方便管理。做好后期的整改和维护,建立后期管理制度,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十三五期间,通过新建地表水源工程,改善居民供水质量。

4.1.3  加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建设

继续完善林芝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新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增强特大干旱、水污染、水安全事件的应急供水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米林县县城水源地保护地工程,新建巴宜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通过新建地表水源2座,确保区县城居民供水安全。

4.2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林芝市土地分散,可开发耕地较好,被誉为西藏江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林芝带来了丰富的农业资源,特色农牧业、藏药业为当地重点经济产业。针对目前农业灌溉设施不足、田间工程配套程度低、原有渠道不完善、渗漏严重等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势在必行。

4.2.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开展波密县和巴宜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灌溉保障程度。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比如核桃产业,配套建设水利设施。

4.2.2  灌溉试验站建设

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林芝市灌溉试验重点站建设,通过灌溉信息化管理及灌溉实验分析,掌握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提高灌溉保障程度。

4.2.3  加强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增效

十三五期间,林芝市实施巴宜区帮定灌区、波密县白玉灌区等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利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4.2.4  实施农村河塘综合整治

十三五期间,林芝市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和小水塘的维修扩建等措施,实施河塘综合整治。

4.3 推动牧区水利发展

坚持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牧业,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坚持控制存栏、优化结构、加大出栏、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一方面加强草场建设,一方面控制牲畜总数,逐步实现草场生态的良性循环。

牧区多处于高寒、边远地区,雪灾易发,牲畜草料基地,尤其是高标准饲草料基地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林芝市已建设的草料基地灌溉得不到保证,工程性缺水现象明显,随着林芝市农牧业发展及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农田及草场灌溉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任务,十三五期间拟实施工布江达县加兴乡人工饲草料基地,朗县登木至朗镇人工饲草料基地和金东饲草料基地灌溉工程,加快人工饲草料地建设,采用引水渠道、低压管道输水等灌溉方式,以使得草场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产条件得到提升,丰产增收得到保证,用水效率得到提高。

4.4 重点水源工程

根据《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8)》、《西藏自治区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8)》,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围绕粮食安全、农牧民生产生活特旱时期用水安全的要求,对林芝市易旱县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工布江达县部分乡村及农田处于高寒地区,容易发生旱情;察隅县部分乡村及农田位于流域高台阶地上,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需要新建小型水源工程补水。十三五期间,结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建工布江达县、察隅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新建水塘4座,渠道17.22公里,解决主要干旱区域的农村生活供水、基本口粮和设施农业的基本用水,保障抗旱应急供水安全,提高农牧业抗旱能力。

4.5  开展重要河湖综合治理

林芝市水资源丰富,跨国界河流、大江大河源头、重要河流众多,洪水灾害频发,防洪减灾任务形势险峻。随着城市及乡镇规模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防洪体系不能满足空间拓展的需要。因此,防洪减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的治理中,争取到十三五期末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十三五期间规划防洪减灾类项目包括城市防洪、中小河流域治理、乡镇防洪、山洪沟治理、冰湖治理等,以及尼洋河流域综合整治。通过修建一定设计标准和等级的防洪堤、排洪渠和护岸,对河道的疏浚清淤等工程措施,以主要江河两岸人口相对密集的乡镇、大面积易淹农田和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保护对象,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目标,构筑和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乡村防洪及山洪沟治理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林芝市防御特大洪水的能力,确保县城和沿河重点城镇的防洪安全。十三五期间,重点提高地区抗洪、涝灾害的能力,保证雅江、尼洋河两岸重要城镇及人口密集区的防洪安全。使八一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重要城镇与人口密集区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雅鲁藏布江、尼洋河等主要河流干支流进行综合治理,沿线乡镇、重要农村堤防设计标准达1020年一遇,通过修建溢洪道等排导措施、除险加固以及建立冰湖灾害监测站等,重点对林芝县的冰湖灾害进行防治。

4.5.1  继续实施尼洋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工程

尼洋河流域是林芝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属于林芝市综合经济发展核心区,经济、科技、文化相对发达,流域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明显。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流域的治理开发与保护相对滞后。20125月完成的《尼洋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规划》(报批稿)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发挥资源优势,健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推动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十三五期间,继续系统治理尼洋河流域,针对林芝市各主要城镇一般位于河滩地的特点,城市地势较低,在加强防洪保安全的同时,结合市政建设,对山洪引发的城市内涝应一并解决,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4.5.2  加强城市防洪建设

结合城镇化发展和城市总体发展布局,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完善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加强重点地()和县城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和应急除险、抢险能力,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4.5.3  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通过中小河流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河流防洪标准。

4.5.4  乡村防洪工程

林芝市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乡村分布较为散乱,受洪水威胁较大;加之交通不便,加剧了洪水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由于受资金限制,林芝市村级堤防体系脆弱,现有的防洪设施基本为老旧的木石笼,甚至有些村庄和土地并未设防,每年汛期来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堆筑编制袋或者租用机械进行河道清淤和拦堵,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急需实施一批小型堤防或者护岸工程来确保沿江河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安全。

4.5.5  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和冰湖灾害防治

林芝市江河流域的山洪支流众多,并且多数沟道坡降较大,山洪泥石流易发,由于投资等因素限制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以主要江河两岸人口相对密集的乡镇、大面积易淹农田和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保护对象,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目标,提升林芝市防御特大洪水的能力,确保县城和沿河重点城镇的防洪安全,在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建设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4.6  突出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期间继续对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治理与保护,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河湖治理与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促进水生态自然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水利建设中融入水文化、水景观,促进人水和谐。

4.6.1  易贡湖综合治理工程

易贡湖综合治理工程是集发电、灌溉、山洪沟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筑坝后形成稳定的水面,为将来打造生态旅游景点创造条件,水源保障程度提高,将为特色产业园的灌溉提供保证,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本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具有较大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为将来依托产业园发展特色旅游提供动力;易贡水电站建成后,可以满足当地工农业用电需求,缓解西藏中部电网的缺电压力,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6.2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林芝市各流域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加上高山冰川融水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造成土壤侵蚀冲力强,加之土壤瘠薄,易产生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泥石流。且人类活动逐渐增多,如过度放牧、大面积砍伐森林等直接扰动等,导致流域内的水土流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建设活动和资源开发活动逐渐增多,采石场的开采、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将对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扰动,在工程建设期间破坏现有的地表植被,产生不稳定边坡和人工堆积土坡,极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并影响当地景观及生态质量。

为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十三五期间,以保护和预防为主,按照小治理、大保护的原则,加快实施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等水土流失防治;非工程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以预防优先,先拦后弃的原则,防止人为的水土流失,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水系的扰动和损坏,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非工程措施和监测为手段,对重点区域的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监测。

4.7 缺电地区电力建设

随着城市及乡镇规模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林芝市个别区域缺电现象日益严重,农牧民基本用电问题仍未全面解决,林芝市电网建设滞后,供电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包括已建电站、在建电站、拟建电站的电网构架均未形成,原有电站独立运行时间长,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不能满足要求,机组老化现象严重,发电控制和管理调度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利用林芝市得天独厚的水电能源开发条件,十三五期间继续发挥水力资源优势,为解决缺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保护自然资源,针缺电问题,加强与电网公司协作,明确行业界定,做好缺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重点建设农电覆盖区的局域电网,进行小水电站的维修、技术改造更新或扩容,继续建设农牧区电网体系,全面实现送电到户,改善当地用电质量、提高供电保障程度和覆盖范围。

4.8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任务总体情况

综合以上,十三五期间,根据林芝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林芝市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计划实施城乡饮水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牧区水利工程、重点水源工程、重要河湖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及农村缺电地区电力建设等项目。


5  水利改革与管理类建设的主要任务

按照水利部第六次援藏会议要进一步深化西藏重点领域水利改革的要求,落实水利部第六次援藏会议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决定,围绕加快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的要求,从林芝市实际出发,从水利信息化体系、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水生态补偿机制、河湖管理与保护、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行业能力和基层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切实理顺林芝市水务管理体系职能、职责,加强河湖及水资源水生态管理,全面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林芝市水利改革与管理类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水利体制改革等。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水资源监测站网、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防汛抗旱机动抢险能力建设、林芝市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林芝市水利系统三等平高控制网建设等。水利体制改革任务主要包括加强水利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深化水利工程建设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试点研究,落实补偿措施,加强河湖及水资源水生态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水利投融资渠道,全面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5.1 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手段是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水利信息化工程和水利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林芝市水利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建设基础设施和急用的信息系统,同时配合自治区水利厅的信息化项目开展工作。尽快编制《林芝市水利信息化规划》,按照国家水利信息化总体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信息采集与传输、信息分析处理、决策支持与管理系统等的总体布局和方案。通过实施水利信息系统、水资源监测站网、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防汛抗旱机动抢险能力四类项目,建设水利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水利电子政务外网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系统、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林芝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体系。

5.1.1  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尽快完善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水利信息化平台,完成资料的采集、积累和归档,便于今后管理。完善建设覆盖城市、农区、牧区以及大中小微等各类工程的水利信息采集体系,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认真贯彻执行水利部、自治区已颁布的术语、分类、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等水利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步骤,做好水利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建设的配合工作。

(1)  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

实现测站基本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处理和入库(中心站数据库),满足水情报汛要求;实现测站基本数据本地固态存储、远程和现场批量调取,满足水文站网资料整编要求;通过本系统建设,使报汛速度大大地提高。

(2)  水利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

制订技术先进、切实可行的地市级网络系统组网方案;建设地市级网络管理中心机房,制定运行管理规范。

(3)  水利会商系统建设

通过水利会商系统,能够实时综合地调看林芝市各种信息源,包括各种视频信息、卫星云图、计算机监控和网络等各类信息,随时对各种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各种警报信号和紧急情况作出及时的分析、判断和处理,发布指挥命令,实现实时监控和集中指挥调度的目的。

 (4)  水利视频会议系统

林芝水利视频会议系统内各节点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交互式沟通,主要建设任务为:可以召开全部节点参加的大型会议;具有多媒体演示功能,可以在会议过程中演示多媒体信息;林芝水利视频会议系统速率支持768kbps;具备优秀的扩展能力,满足将来系统扩容的要求;新构建的系统能够与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无间隙互连互通;可实现视频会议及电脑桌面同步一体化录制直播及点播功能。

(5)  水利数据库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林芝市水利数据库及业务应用系统主要任务为:基于统一的水利综合数据库,建设包括行政业务及公文处理、水利公众服务、三防指挥、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工程移民管理、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信息接入等业务应用子系统。

5.1.2  水文监测及水资源监控系统

完善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程、跨界河流水文站网系统,新建全国墒情林芝站,新建8个地下水监测点,为全面开展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5.1.3  防汛抗旱机动抢险能力建设

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林芝市防汛抢险任务越来越繁重。因此,成立县区的基层防办和建立一支机动灵活、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专业抢险机构和队伍,来应付接连不断的突发险情,以达到早抢险、抢小险,能提高抢险效能,将洪灾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5.1.4  水利系统三等平高控制网建设

林芝市至今没有建立统一的高等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不利于各县、乡、镇上下游防洪防汛水位的统一调度和基础信息资料管理等,将严重影响地区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  水利系统高程控制网建设

1985国家高程控制网一、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上,布设三等水准网覆盖整个林芝市河网,建立统一的高程控制基准,进行统一联网平差。

2)  水利系统平面控制网建设

布设GPS D级网点覆盖整个林芝市的河网,按规范进行埋石和绘制点之记。采用多台GPS双频测地型接收机按网连式或边连式进行静态定位法观测,进行统一网平差。


5.2  加强水利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从顶层设计上理顺水利管理部门的职能、权责等,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推进水利事项事权划分和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科学管理、经营规范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完善工程建后维修养护体系。

(1)  进一步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推进水利事项事权划分和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  水利事项事权划分

根据自治区事权改革的总体安排,合理界定地市、县、乡镇(街道)水利事权,理顺事权关系,基本做到权责一致。县级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建设、涉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凡是乡镇、村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水利事项,由乡镇政府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

2)  水行政审批改革

在自治区行政审批改革的基础上,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再下放一批县级水行政审批事项,提升县级水行政审批效能。进一步研究制定保留和下放的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的办法,强化和规范监管问责制度,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水行政管理出现的新情况,着力研究创新管理的制度和办法。

(2)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推行小型水利工程集中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施工总承包、代建制等模式。

研究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和优胜劣汰市场化竞争机制。培育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主体的从业资格管理。

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针对林芝市水利建设项目多、规模小、分布散、基层建设管理力量薄弱的特点,推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或项目,如城镇供水项目,可进行建管分开、监管分离的创新建设模式,如设计施工总承包、PPP模式等。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单位要严格验收管理,规范开展法人验收和政府验收工作;改进工程验收方式,探索建立工程建设方与验收方适当独立的验收模式。

(3)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进一步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科学管理、经营规范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建成与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水管体制。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调动受益户的积极性,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做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推行水管单位标准化管理,建立水管单位运行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推行以大带小小小联合或由乡镇集中管理的水利工程集中管理模式。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以基层水利管理协调服务、基层防汛抗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网络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县、镇两级政府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全面推进水管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实行分级管理,严格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水利建设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水利投入政策的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加大行业指导和监管力度,建立全面细致的事前指导、事中监管、事后评价机制,加大对下放审查审批事权的监管力度,落实抽查机制。加强对水利建设政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公示制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4)  工程建后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完善的水费计收方式;科学界定水管单位类别,合理定编定岗,推行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畅通水管单位资金来源渠道;逐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放开经营权和使用权。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市场化。创新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农牧民自用、自管机制,发挥农牧民用水户协会等合作组织在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积极培育水利工程管养专业队伍和市场。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将维修养护公司与所属水管单位彻底脱钩,水管单位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研究制订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标准化管理。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争取从各地水利建设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5.3 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试点研究,落实补偿措施

争取在林芝市率先开展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奖励的试点研究工作,编制补偿奖励的实施办法,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全区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机制。

(1)  完善水生态保护措施

研究制定水生态保护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水生态监测网络,完善水生态监测系统。探索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新措施和新机制,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保护措施。

(2)  探索建立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补偿主体、补偿渠道和资金来源及补偿项目与标准等方面,研究流域的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生态和水保补偿,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实施和监督。在流域城镇建设、发展旅游、种植等经济活动的同时,注重源头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补偿,从补偿机制上调整发展模式,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平衡。

设立林芝市水利生态补偿行政和监督权威机构,对水利项目开发建设涉及生态功能区进行界定,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对补偿主体对象双方进行协调,对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落实进行监督和评价。制定《林芝市水利开发生态补偿条例》,就生态补偿适用范围、补偿区域、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申报和审核、补偿资金的承担、拨付、使用和监管、法律责任等诸多内容进行明确。逐步建立起全区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机制。

十三五时期,以尼洋河流域为对象进行生态补偿课题研究。研究界定尼洋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边界、评估各生态功能区的价值以及生态保护造成的损失、研究确定流域内各受益区(受益方)的关联程度以及确定受益区(受益方)的补偿项目和补偿标准等。

5.4 依法治水,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

健全河湖管理法规体系,依法治水。十三五期间,探索并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和防洪保险制度;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完善河湖管理,制定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河湖管理和保护水平;并增加公众参与意识,加强防洪宣传教育与管理。

(1)  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洪水灾害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采取相应对策,对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管理,使洪水灾害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为确切地分析评估洪水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更好地制定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十三五期间,开展雅鲁藏布江、尼洋河以及61区的洪水风险图编制;完善市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方案,开展冰湖灾害预警预报方案编制。

制定防洪保险制度。探索并建立洪水保险制度,制定防洪保险政策,在所划定的行洪区和防洪受益区范围内的法人和公民都参加洪水保险,以法律形式保证凡是有可能遭受洪水灾害的法人和公民都有权利接受补偿。


(2)  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

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制定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规范及对河道影响的标准及补救的原则,明确各级管理单位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开展水域岸线统一登记,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河湖管理保护制度。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

(3)  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

林芝市河流水质性污染较少,湖泊天然形态总体保持较好,但受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河流湖泊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十三五期间,应以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和彰显水文化为重点,加强河流治理、管理与保护,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体目标,将河道生态建设贯彻于中小河流治理等建设中。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健全河湖管理法规体系,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依法治水。开展林芝市尼洋河等重要河段的河湖水功能区划,根据江河水功能区划,依江河湖库水体功能区划目标进行管理,将入河排污口管理作为水利部门管理的重点,严格执行上下游及入河排污口的水体交接标准。

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逐步划定生态红线范围,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

(4)  完善河湖管理,制定相关专项规划

加强水域岸线管理,对河湖岸线功能进行科学分区,实现岸线资源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实行河道采砂控制管理,制定河道采砂管理、监督条例,实行采砂许可制定;对采砂范围、可采深度、采砂量、作业方式、弃碴整治、堆砂场地等情况进行监督和验收,坚决打击非法采砂。结合林芝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规划区内构成城市水系的各类地表水体及其岸线和滨水地带合理规划,完善城市水系布局,科学确定水体功能,合理分配水系岸线,协调各项涉水工程设施之间以及与城市水系的关系,优化各类设施布局。

 (5)  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出台《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林芝市防洪保险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河道采砂现场的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条例。

(6)  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河湖管理和保护水平

与高校、研究所及设计单位建立合作研究机构,从林芝市的水文水资源实际出发,设立重大专题,重点研究河流治理与保护、冰湖防治等,积累林芝市河流湖泊管理与保护经验,并将其推广应用,提升水利科技创新水平。

(7)  增加公众参与意识,加强防洪宣传教育与管理

倡导各级有关部门、单位、抢险部队,科研院所、非政府机构等参与到洪水管理过程中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人的行为,增加公众的参与意识。

加强对防洪区的宣传教育和管理,使社会公众都有水患意识并遵从有关行为规范。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水利部门需规划和指导防洪区内重大项目的建设,减少、限制人口和财产向洪水高风险的地区发展。

5.5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自治区水利厅的总体目标,建立覆盖市、县二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成立尼洋河流域管理局;全面落实征收水资源费;推进水价改革和水权市场建设。

(1)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自治区水利厅的总体目标,建立覆盖市、县二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

推行公众参与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监督管理机制,实行水资源、水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保护饮用水源地。加强地下水管理,合理开采地下水。探索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制度和水资源督察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市、县二级水行政执法机构职能,保障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有效落实。

(2)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由于多头管理、制度不健全、城乡水资源分割管理造成林芝市水资源管理的诸多问题,如涉水规划难协调,水源工程和供水、节水设施建设难同步,水源配置和供水调度难统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难一致等。十三五期间,林芝市将全面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水资源管理、开发和经营实施一体化管理,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矛盾。

(3)  落实水资源费征收

完善水资源费政策,抓紧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到位,切实强化征收管理,深入开展水资源费改税研究,结合实际提出改革举措。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制定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政策,进一步规范征收标准,全面征收水资源费,全面实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和标准的通知》(藏政发【201555),做到规费应收尽收。

(4)  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和水权市场建设

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和水权市场建设。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以及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方法,充分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中的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要继续按照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有利于保障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有利于农村水利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通过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财政精准补贴、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方法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并与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非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加大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力度,尽快达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水平;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精神,综合考虑市水务企业生产成本、居民承受能力和物价指数,建立合理的供水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完善水费计收方式,推动城市水价改革;推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如加快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尽快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加大节水投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库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研究推动水资源资产化经营。水利工程供水按照供水成本加适当利润确定水价的原则做好供水成本核定的基础工作。建立水利工程水价与自来水水价以合理比例同步调整的机制。供水水源保护的费用应当纳入自来水水价,专项用于水资源保护。

5.6 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等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一般性规定,以及《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发改农经[2015]488号)等专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的特殊性规定,结合林芝市实际,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加强水利规费的征收,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范围,拓宽水利投资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农村一事一议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水利的扶持力度。

(1)  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结合林芝市实际,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水利建设属国家基础建设,在中央投资、自治区政府投资、林芝市的城镇居民和农牧民自愿投劳投资的基础上,向广阔的社会市场拓展投资渠道,广纳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通过制定各种投资政策和内部资金运行制度,建立全市持续稳定的水利投入与良好的运行机制。按照水利工程的不同性质划分,确定投资主体。打破国家投资、国家集体所有的单一方式,确立多元化、多主体、全社会办水利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发展路子。

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防洪、排水、管网建设、农村水利、农村水电等公益性项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招标拍卖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保护公众利益;对于城市供水等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主要由社会投资。引入市场机制,出台配套的激励性和保障性政策法规,鼓励、引导、扩大民营企业、私人投资者、股份制企业等社会资本和援藏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探索发行水利债券和水利股票等方式,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将零散的社会资本集中成为规模投资的巨额资本,用于现代水利建设,体现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原则。

(2)  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把国家政策用好,加强水利规费的征收,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范围;研究在水利建设基金等方面支持公益性水务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形成多级投入机制。

完善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水利规费及河砂开采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办法,做到足额征收,专款专用。

进一步落实土地出让收益和城市建设维护税计提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通过组建水利发展投资集团公司,拓宽水利投资建设投融资渠道。

加大对农村一事一议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水利的扶持力度,调动农牧民自主自治自享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投入机制。

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监督管理,研究制定水利工程资产保护机制,如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集团,负责水利经济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防止资产流失;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经费及准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提取的工程折旧资金的管理,加强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严禁挪作他用,确保专款专用。

5.7 健全水务法规体系,提升行业能力

按照水利部第六次援藏会议的要求,以及西藏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加快落实水利立法工作,健全水务运行机制和水务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配合现有法规的修订及新法规的出台,研究制定如防洪保险、节水等政策,完善水资源管理与节约保护、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水行政执法能力,提升水行业管理水平,与公安部门合作成立执法局,提高执行能力;制定防洪避洪和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防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水利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流域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完善水利专项规划体系;组织好水利干部挂职锻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集中轮训工作,加大水利人才培养力度,或通过引进水利人才,进一步提升水利管理能力,通过水利部援藏或者对口支援省市的帮助,实现水利人才队伍业务技能显著提升;按照水行政管理职责,完善市、县水利管理机构,加快乡()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委员会,成立农牧民用水户协调、堤防管理站,渠道管理委员会等;从林芝市实际出发,强化应急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及水利信息化建设;与高校、研究所及设计单位建立合作研究机构,针对林芝市的水文水资源特点,设立重大专题,在河流治理与保护、冰湖防治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中,积累类似地区的治理措施和经验,推广应用,提升水利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工程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依靠国家支援西部的战略,吸收外地专业人才为林芝的水利事业服务;采取水利院校和基层单位联办的形式,院校教育和基层单位实习相结合,开展定向培养。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落实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和补贴制度,并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技能竞赛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加强技能人才的选拔。通过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工作,激发水利职工的竞争意识,促进职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技能,最终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十三五规划期间,继续推进林芝市水利管理队伍的人才管理和建设工作,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科学调配人才结构,增加人才投入,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上改革,实现职能转变,调整人员编制、增产增效,加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适应林芝市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技术骨干和精干管理人员。

5.8 完善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能力

林芝市目前各乡镇基层水利服务设施仍较为落后,不能很好地发挥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十三五期间,创新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建立起林芝市农村用水户协会制度、基层防汛抗旱体系,推进农村水电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人员培养,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能力。

(1)  创新农村水利发展机制

加强林芝市粮食主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水利配套的规划和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水利保障。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项目扶持、信贷支持和一事一议等政策措施,调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鼓励农业承包大户和家庭农场范围内的农田水利由经营主体负责建设,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2)  建立农村用水协会制度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注重实效、政府指导,自主管理、自愿组合,互利互惠的原则,结合林芝市实际情况,建立农村用水协会制度。建立用水户协会供水工程管理制度和用水户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用水户协会水费征收及使用管理办法、用水户协会奖惩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有关各方权利、责任、义务。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人的产生应严格按章程规定,民主选举,选出有能力、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农民信得过的人。规章制度要经过用水户民主讨论,最后表决通过。

(3)  建立基层防汛抗旱体系

坚持群众自主原则,按照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全民参与、保障有力、救援有效的要求,探索建设以乡镇为单位,以行政区、社区为单元,以自然村、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水库山塘、水闸泵站、山洪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络,全面规范的基层防汛抗旱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抢险救援、宣传培训、运行保障七大体系,加强对基层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4)  推进农村水电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促进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更新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多方配合的方式,积极推行农村水电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水电上网电价改革,完善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争取农村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同时依靠小水电代燃料的试点和电气化重点县项目的推进,实现农村水电领域的环保贡献。加强农村水电安全生产监管,探索水电站群集约化、专业化管理,积极倡导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管理理念。鼓励发展专业运行维护队伍。提升农村水电安全运行和维护维修水平,提高水电站综合效能。研究农村水电管理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农村水电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基层人员培养

进一步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用人机制的改革创新,按照专业、精干的原则,推进基层水利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优化人员结构,明确岗位要求,实施按岗聘用。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农民水利合作组织可依法登记注册,相应权益受法律保护。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人员,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总结推广村级水利(水务)员队伍建设的经验,规范村级水利(水务)员的选聘,建立健全村级水利(水务)员岗位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村级水利(水务)员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乡()、村两级水利服务体系服务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6实施效果分析

6.1  与政策及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  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衔接

本次规划强调了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增效工程建设,旨在确保林芝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体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于用水效率的要求。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改造城市水源地工程、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项目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有利于改善水污染,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的要求。

(2)  与中央和部委援藏工作会议的衔接

本次规划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即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电开发、水土保持、农牧区水利及河道治理及重点城镇防洪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及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的要求。

在水利部第六次援藏工作会议上,陈雷部长强调了扎实推进旁多水利枢纽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一江两河综合开发,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全面推动西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时期水利援藏任务,本次林芝市十三五水利规划,以建设水生态文明和发展民生水利为主线,将防洪减灾、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城乡饮水工程、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水利体制改革及行业能力建设等作为规划重点,体现了新时期水利援藏的要求。

6.2 社会效益评价

(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日益重要的社会作用,十三五期间各防洪、小型水利等水利工程的建成,城区与各县城、市区防洪堤的建设,使得林芝市防洪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能够有效避免遭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灾害,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的政治影响,维持正常的生活与生产秩序,为林芝广大易受灾害影响的地区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遭遇大洪水,八一镇及各县城等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可以得到保证,一般保护区的灾情可以得到大大减轻,人员伤亡事故可以得到减免,不致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发生分洪、溃口的机会大为减少,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重要交通、通讯的中断及其他基础设施被毁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所带来的严重影响。遭遇中小洪水,八一镇等重点保护地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可正常进行。完善的防洪体系将节省大量的防洪抢险和灾后重建费用,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2)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

十三五期间,林芝市规划完成解决城镇饮水安全与农村饮水困难的水利工程,其中林芝市4个饮用水水源点建设工程及八一镇备用及应急水源建设工程,使得县城以上区域的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7项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可解决农村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大大改善当地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避免出现与水质有关的疾病出现,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确保社会的稳定。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和电网的建造,缓解了由于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工业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用电紧张的局面。农村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林芝市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灌区设施老化、不配套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得到缓解,农田草场灌溉用水效率和保证率得到提高,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筑和谐林芝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水资源优化配置项目的实施,同时通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可有效缓解林芝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为促进林芝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的建设,使林芝市工农业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促进和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水资源保护工程

水资源保护的重点是提高河流水质、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规划项目的建设,将为加强水资源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水质的保护工作、保证林芝市正常的水资源供给、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5)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能有效遏制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的趋势,形成综合自然灾害防护体系,减少地表径流冲刷,减少土壤侵蚀,从而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轻泥沙在河流、塘、库的淤积,减轻洪水危害;减轻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机率;减轻局部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主要为公益性项目为主,社会效益较显著,对保护林芝市的生物多样性,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创建适合投资和居住的旅游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3  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日益严重,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用日益重要;对生态环境效益也明显,生态公益林的实施,固砂蓄水,大大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温度降低,有机含量的提高。植被覆盖物的增加将使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少、风速减弱,野生动物明显增加。

供水与排污系统统一规划,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改善饮水条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对排污进行治理,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改善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水体洁净,空气清鲜,为人与动物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各水利工程重新加固,达标后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十三五期末,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区的农村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恶劣的局地气候已向良性转变,规划实施后,水土保持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农业、草场生态系统必将进入良性循环。

开发农村水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解决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保护环境并巩固生态建设成就。

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减少河道冲刷演变灯有较显著的作用,不仅巩固了防洪保障,还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为林芝市居民增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十三五期间,加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水生态文明为主线,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林芝市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随着十三五期间水土保持治理的进一步深入,上述地区的生产条件则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会加速,脱贫奔小康步伐的加快反过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具有显著的作用,对林芝市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7保障措施

林芝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需要从政策、资金、组织以及机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林芝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分述如下:

7.1 科学编制规划,指导水利建设

强化林芝市水利十三五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突出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的相关措施,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协调,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做好与林芝市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水资源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科学指导水利项目建设。规划要注重对重点工程的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做好可行性论证,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重点骨干项目。

7.2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项目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把加快推进林芝市十三五水利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成立林芝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规划编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林芝市水利局应积极与各部门、各行业沟通协调,以确保规划工作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同时与各区县水利局可通过开展座谈会和专题研究会的形式等征求各区县的意见及对规划项目的需求,指导各区县水利建设工作。各区县水务部门应积极配合林芝市水利局开展工作,确保水利规划项目落到实处。

7.3 拓展投资来源,稳定水利投入

发挥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作用。一要继续争取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国家财政资金和市财政专项经费,落实中央、自治区财政对贫困地区公益性水管单位维修养护费补贴的政策;二要积极向广东、福建两省水利厅和珠江水利委员会争取资金,将一定规模的援藏资金作为十三五水利规划的引导资金,重点用于水生态文明和民生工程建设;三要结合本林芝市实际情况,促进水费、电费、河道采砂收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保证以电养电、以水养水等政策的逐步贯彻实施,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四要落实好从土地出让受益中提取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五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六要推进市场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营资金,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水利建设事业;七要大力发展水利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和发挥河道管理范围内水、沙、石等河道资源的可利用价值,提倡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高效用水,探索发展水利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八要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审计稽查,确保资金安全,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

7.4 强化建设管理,健全法规体系

切实履行好质量与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在建工程质量监督,加大中小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验收制,依法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各项活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加快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强化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林芝市边境线长约1000公里,应加强边界水事矛盾预防和协调,完善水利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规范水事行为,依法行政。

7.5 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建立和完善水利质量、技术监督和技术标准体系。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充分利用对口援藏、科技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的优势,促进林芝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尤其是注重提升乡村水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与林芝市水利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7.6  引导公众参与,共同实施规划

加强林芝市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和引导,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规划编制和实施,及时公布水利建设重点内容,扩大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提高人民群众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同程度,形成自觉关心水利、参与和支持水利发展的局面;通过宣传,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积极协作和配合,互惠共赢,形成治水新合力,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进林芝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事关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林芝市水利系统和各援藏队伍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狠抓落实,从林芝市水利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客观实际出发,推动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为林芝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